高新技术企业不能再拼凑了,建立高新体系势在必行!
自2008年发布新的高新政策以来(2016年政策进行了调整,但基本还是在2008年的政策框架体系里),到2021年,已经经历了第14年,现在高新认定无论是在审查环节还是在认定后的维护期内,都开始变得异常严格,在江苏省等省市,高新认定通过率降低在50%以下,北京地区高新认定通过率从2019年的90%以上,到2020年降至70%左右。甚至一些行业,如物流、工程、装饰、教育、传媒、广告等,高新通过率在30%以下,高新认定通过率已经降到历史最低,所以很多企业包括中介服务机构,都在疾呼“史上最严高新审查已经来临”,不但如此,在高新认定的维护期内,税务部门也有严格的审查。
为什么开始变得这么严格?根本原因是,高新认定政策已经是第14年,高新认定政策已经到了成熟期,现在国家的宏观政策是希望通过高新认定政策,引导企业建立企业研发体系、建立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体系,通过研发和引进再吸收,促进企业自主研发能力、企业创新能力,同时,也促进企业高新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能力。但现在,很多企业依然是通过临时拼凑的方式,甚至作假的方法进行高新申报!这严重脱离了国家高新认定政策的初衷,即使侥幸通过高新申报,但高新认定后的维护期内也存在很大的风险!
所以,高新企业不要再抱有侥幸心理、临时拼凑心理,提前1-2年规划,应该真正建设以研发为核心、以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结果的高新企业的管理体系,即建立科研立项、人力资源、财务管理、知识产权、科技成果转化、研发机构及产学研这六大高新体系。
一、建立立项研发体系
1. 课题立项管理机制
形成科研课题立项及审核流程图、立项资料清单及模版,确保资料明确、可用(包含时间、目的、方式、关键技术、预算、可行性等)
2. 研发进度管理机制
在项目课题研发过程中,建立反馈、应对机制,及时对课题进行调整,便于相关PS(高新收入)、成果转化进度监控。
3. 研发课题验收机制
建立年度工作汇报机制,对于年度中期、年底已完结项目,制定验收时间节点,验收范围(人财物技术、转化等等)。
4. 研发课题资料管理机制
课题从开始到结束、所形成的成果转化全套资料相关模版、命名规则、统计报表等信息均需统一管理。包括:纸质版、电子版资料搜集、统计、整理、处理工作;并对本年度课题资料进行工作汇报
二、财务体系
1. 建立预算编制标准
通过了解当年预估产值、常规费用构成、课题情况,结合公司业绩安排确定各项目课题预算、账务科目处理指导标准、研发费用辅助账归集标准等
2. 建立财务费用预警
①设置总费用预算实现进度评估、费用占比,警示,浮动指标调整指导建议或情况说明文件。季度自行估算,半年度简报,年度抽检。
②建立研发费用、高新收入审核机制:半年度/年度研发费用审核(管理费用-研发费用明细账、课题研发费用辅助账、凭证等);单据规范性、合理性,同时审核高新收入,建立高新收入台账,确立高新收入关联的知识产权。
3. 疑难数据处理机制
①针对审核和阶段反馈的问题进行汇总讨论,商讨处理方案,或反馈课题整改安排;
②财务数据汇总报送:官方年报、统计所需财务数据收集、梳理及验证。
三、知识产权体系
1. 知识产权申报分析
应当基于现有技术状况(取决于检索分析)、技术方案状况、企业研发情况、可能的替换研发以及结合竞争对手情况等因素,综合考虑并实地制定申请策略。
2. 知识产权申报进度监控
结合科研立项,对符合课题研发时间线、技术线以及具备创新性、新颖性、实用性的科技成果进行知识产权申报, 同时在知识产权种类、数量、 申报进度上进行监控
3. 参与制定标准情况
企业参与编制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、检测方法、技术规范的情况
4. 科技成果证明
收集第三方、权威平台、高工专家等权威证明资料,佐证科技成果的先进程度
四、成果转化体系
1. 科技成果转化认定机制
课题成果自身转化、课题之间转化、不同课题或项目间转化等如何界定;现有体系可用机制、添加新机制;形成相关组织实施与激励奖励制度
2. 科技成果转化形式
转化包括自行转化、第三方转化、联合转化等方式;其中自行转化:技术合同、订单、检测报告、查新报告技术合同登记报告、企业标准、验收报告等。
3. 科技成果年度资料汇总及整理
对本年度科技成果转化资料进行搜集、统计、整理、处理及工作汇报。
五、人力资源体系
1. 动态管理机制
对统筹部门及项目/课题全部科技人员(包含科技人员入职、离职、调离、高级职称人才等,含全职、外聘专家、劳务等)进行动态管理;人员比例控制;配套税费申报、合同签订、社保、学历证书等收集及记录留存
2. 科技人员培养
根据高新认定管理办法及公司内部实际需求,建立科技人员培养进修机制,加强科技人员技术创新能力。
3. 职工技能培训
据高新认定管理办法及公司内部实际需求,设立职工技能培训制度,加快企业人员管理及技术创新。
4. 课题小组管理
搭建完善的科技小组管理机制,包括:课题立项配套技术人员进组、抽调、调离管理等、
六、内部研发机构及外部产学研合作体系
1. 对内建立内部研发机构
研发机构是整个企业的研发的核心部门,创造企业的新的科技成果,或者对引进的科技成果进行消化、吸收、再创新。
但如果有条件的话,企业设立大研发部门,以原有研发机构为核心,整合公司其它部门,走大研发路线,多部门协同创新,全员、大众创新。
2.对外开展产学研合作
与大专院校、科研院所展开合作,积极的利用产业优势,吸收更高层次的技术和更高级别的人才,对现行的技术进行改造和升级。